提起三大神刊CNS(Cell、Nature、Science),每個搞科研(或被科研搞)的人應該都有所耳聞。Nature 和Science刊發的是各個學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,出現化學領域的大作十分常見。Cell,顧名思義是“細胞”,似乎和化學分屬兩個不同的一級學科。可是,最近Cell 雜志刊發了一篇和化學密切相關的研究論文,著實讓人震驚(標題用了“震驚!”體,諸君勿怪~~)。這么有意義的事件,本君自然不會放過,今天就為大家簡要梳理一下這篇文章。
看論文標題中的關鍵字“Novel Lead”,諸君大概猜到了,這篇發在Cell 上的文章居然來自藥物化學領域。那么這個“新型先導化合物”是從何而來?文章又是哪里出彩才得到眼高于頂的Cell 編輯部的青睞?
咱們擰掉文章里的水份直接上干貨。化合物TAM1是美國德克薩斯A&M大學James C. Sacchettini 教授團隊前期發現的抗結核分枝桿菌(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)的活性化合物,并且證明了聚酮合酶13(Polyketide Synthase 13,PKs13)是該化合物的直接作用靶點。作者發現TAM1耐藥的突變株中,PKs13的硫酯酶(TE)結構域中都能找到突變氨基酸。因此,作者明確了要研究TAM1對PKs13 TE結構域的作用。
作者先選用生化反應來評價TAM1對PKs13-TE具有抑制作用,并且明確作用強度(IC50 = 0.26 μM);然后直接祭出大殺器X-Ray共晶結構,詳細解析了TAM1與PKs13-TE的精確作用形式。咱還是直接上圖吧。
有了共晶結果,做化合物的結構修飾自然是事半功倍了,具體怎么增減基團似乎容易很多。值得一提的是,作者在優化結構的時候始終關注化合物的理化性質和代謝性質。最終得到了活性較TAM1提高兩個數量級的化合物TAM16。咱們還是直接看看人家的結構修飾梗概吧。
既然TAM16的活性這么好,按照常規套路就該評價其他性質了,比如藥代動力學啦,毒性啦,體內藥效啦。這篇文章是一個都沒少。先看看理化性質和藥代動力學參數吧。要不說人家這化合物發了Cell 呢,至少本君是沒從下表參數中看到明顯的缺陷。大寫的“服”字!
關于TAM16的毒性評價,作者做了一些細胞毒作用,小鼠連續3天單次給藥300 mg/kg的急性毒性評價,對主要CYP異構體的抑制作用,對hERG的抑制作用,以及基因毒性。結果都相當喜人,由于TAM16沒有什么毒性作用,作者也就沒給出什么實驗結果。
藥代毒理都說的差不多了就輪到了藥效。由于結核分枝桿菌存在著多種耐藥突變,所以作者還評價了TAM16對常見耐藥菌株的作用,結果也是可圈可點。
文末,作者用結核動物模型評價了TAM16的體內藥效,該化合物體內藥效十分顯著,與異煙肼(isoniazid,INH)不相上下。(個人感覺,此處看柱狀圖不如看肺組織來的直接,所以我從支持信息中特意扒出來一張肺組織圖片,估計外行也能看明白吧。)
經過這么一番拆解,想必大家對這篇文章的思(套)路已經了然于胸啦。說句實在話,本君真沒覺得這篇文章比那些發在J. Med. Chem. 上的文章巧妙多少,至少在藥物化學理論或方法上沒見到技驚四座的創新。但是,無可辯駁的是TAM16這個化合物的理化性質、藥代性質、安全性、有效性都非常優秀,整篇文章的工作也沿襲了Cell 文章系統性高的一貫作風。在國內對影響因子迷之崇拜的氛圍下,做創新藥物的大團隊或許有一天也能在CNS上發表文章。不過令人擔憂的是,這也給某些外行領導手里塞了一條強硬的“證據”,他們可以大模大樣地把這篇論文甩在研發人員臉上,“別老說做新藥發不了高分文章,看看人家,也是開發新藥的,都發Cell 了……”
版權聲明:
1.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找試劑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、音頻和視頻文件,版權均為找試劑所有。如需轉載請與4008-955-951聯系。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轉 載使用時須 注明來源“找試劑”,違反者本網將追究法律責任。 2.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,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,版權屬于原版權人。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,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。 3.本網評論版權中各網友的評論只代表網友個人觀點,不代表本站的觀點或立場。2019中國500強排行榜發布,23家化工企業14家醫藥企業上榜!(附完整榜單)
2019-08-02 14:03:04西隴集團成員——上海西隴生化科技有限公司精彩亮相BCEIA 2015
2019-08-01 15:44:06找試劑網 zhaoshiji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危化品生產經營許可證:滬(普)應急管危經許[2021]205431(FYS)